文 | 中国能源报记者 王海霞
“双碳”目标下,如何以更快的速度、更高效的方式减碳是企业关心的重点。对此,在2022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上,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提出:“减碳实践中,需要方法论与经验的赋能,如果说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体’,那么服务与数字化便是加速目标实现的‘两翼’。”
施耐德电气数字能源服务部总经理杨平用一个类比阐述了数字化与服务的关系:“就好比买了清华的辅导书不一定能上清华,同理,好工具自然有它的优势,但能不能用好工具,更为关键。”杨平详细解释:“以软件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可以让数据可视、可管、可控、可用。但硬件、软件搭好平台后,不一定会直接产生价值,正如买了节能软件不等于一定节能。服务是保障工具能用好,保障价值最后能落地的关键,服务和软件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共同实现数字化转型,迈向可持续发展。”
在施耐德电气看来,建筑、工业、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这些目标市场都有许多共性需求,集中体现在电气安全、电能质量、能效双碳、综能微网这四个场景。杨平解释了这四个场景具体含义,电气安全,即保障能源的基础设施安全可靠;电能质量,是解决电能可用性的问题;能效双碳,是指在保障能源安全等基础性问题后,提高能源的效益和碳效益;综能微网,即在传统能源结构向新型能源结构转变过程中,构建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供应微电网。
以上四大场景分别针对企业在能源和碳排领域的“四大痛点”。电气安全泛指和电力有关的设备安全、因电气安全问题引发的人身安全以及火灾等痛点。杨平举例称,太湖隧道是我国目前已建成最长的湖底隧道,总长度为10.79公里。在环境要求极为严苛且系统庞大的前提下,如何保证隧道内的电力设备运行稳定,一旦电力设备出现故障又该如何及时处理?这些问题都属于电力安全的范畴。针对电气系统长期运行、安全隐患多且难以排查等问题,施耐德电气可以通过MPS配电咨询、Ecofit适配改造等多种形式助力用户优化电气系统,实现有效监测及维护,从而优化资产管理绩效。
电能质量问题,主要是针对因为电能质量不佳导致的生产中断,设备损害等痛点。例如,芯片生产设备精密,且生产流程复杂,这就对芯片制造企业的配电系统安全可靠性以及设备供电连续稳定性提出了严格要求。在此前提下,要进行减碳升级,会进一步提升配电系统建设和运维的复杂性。基于以流程工业、电子行业、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供电敏感型行业的关键需求,施耐德电气凭借专业软件及全生命周期服务,可以助力客户提升电力质量,打造数字化的监测分析系统,利用数据赋能与专家知识加强电能系统的分析能力。
在“双碳”目标和“双控”政策背景下,企业自身有做节能降碳的动力,这也就是能效双碳场景诞生的大环境。而减碳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碳足迹广泛存在于产品生产和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全面减碳的关键在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管理。杨平介绍,在这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面前,很多用户不知如何下手,也缺少体系化的顶层规划去引领目标的落实。从顶层规划设计开始,施耐德电气可以赋能企业贯穿战略规划、管理提升、执行优化、运营与绩效四大阶段,获得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支持,建立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提升减碳投资回报。
随着传统能源体系转型升级,微网将在新能源网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综能微网需要在小的区域范围内形成完整的能源网络。借助包括微网设计咨询、零碳项目设计及包括EcoStruxureTM微网能源顾问在内的服务及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调整调度及优化进行总体设计,实现对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及总用能成本的清晰估算。
关于服务的场景价值,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陈蔚蔚总结道:“双碳时代已然开启,在减碳的过程中,服务与数字化的协同将越来越深入,结合需求、贴合场景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价值将得到全面释放,为企业及社会带来实打实的可见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