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 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超低排放火电厂群
2022-09-08 08:55:32
作者: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阅读:
评论:0
本报讯 记者朱妍报道:生态环境部在8月23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通报,2021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为2.18万亿元,同比增长11.8%。环保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逐步提升,带动新技术成果有力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目前,火电厂超低排放、大型垃圾焚烧、燃煤烟气治理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超低排放火电厂群。
据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介绍,得益于技术进步,“十三五”以来,我国燃煤电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9.5亿千瓦,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产能达6.2亿吨,新建城市垃圾焚烧场240座,新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约64万吨/日。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成套化、智能化、立体化进步显著,很多在用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此外,我国已形成全链条的环保产业体系,涵盖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投资运营、综合咨询等环节。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环保产业体系正在向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等领域快速拓展,东部地区产业发展进一步深化,中部地区迅速崛起,西部地区快速追赶。
针对新污染物治理的科技攻关正在加速。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显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污染物主要来源,其生产加工与化工等能源细分行业息息相关。
对此,邹首民表示,我国已在有毒有害新污染物监测分析、风险评估、排放源溯源、污染物有效去除技术研发与评价等方面开展工作,研究建立了“筛—评—控”逐级识别与分类管理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形成了《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等系列标准/技术规范,有效支撑了新污染治理工作。但目前,科技支撑的基础相对薄弱,下一步将加强新污染物毒性测试、危害机理、计算毒理、暴露预测、环境归趋、追踪溯源、监测检测等基础研究;大力研发新污染物绿色替代品、替代技术、减排技术和治理修复技术,加快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技术推广,提升新污染认知和治理修复能力。
资金投入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基础性保障。记者还从会上获悉,为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生态环境部确定了23个地方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包括北京密云、通州,河北保定,山西省太原、长治等地。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和指导试点地方建立各相关部门间的工作协调机制,积极培育具有显著气候效益的重点项目,加强对碳排放数据质量的监管,积极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力争通过3—5年努力,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郑重声明:本文由
admin发布,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和
admin共有,欢迎转载, 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