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被誉为“水换油”的压驱技术在涠洲12-2油田B13井实现国内海上油田首次应用,一次作业达到了补充地层能量、高效改造储层的双重效果,作业后单井增产5倍以上,目前产量仍在继续上升。这标志着我国海上低渗油藏开发取得革命性突破,成功唤醒了低渗储层,开启了海上低渗油藏大规模压驱作业提高采收率的新征程。

压驱结合,创新低渗开发新思路
简单来说,压驱技术是压裂技术的升级版,是一种“补能+渗析+驱洗+压裂”相结合的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
涠洲12-2油田由于储层条件差,注采井距大,天然能量不足,导致油井在生产初期有较高的产量,但产量下降很快。
“压驱技术由大庆油田开发,陆续在吐哈、长庆等油田推广应用,但在海上油田还没有可参考的实例,我们接受有限湛江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湛江分公司)的任务,要做首次。”工程技术公司压驱项目经理陈洪亮说。
压驱技术将驱油与压裂有机结合,利用低粘驱油剂补充地层能量,使用高粘压裂液将支撑剂携带至地层,最终达到增强地层能量、高效改造储层的目的。
“我们既要注入充足的营养液,又要建造高速公路,这样才能将地层中的油龙牵出来。”工程技术公司钻采工程研究院非常规一体化研究所首席工程师钱继贺形象地说。
迎难而上,研发海上压驱新体系
压驱技术应用到海上,如何避免“水土不服”,需做哪些技术攻关?
首先解决油藏选井。为此,项目组组织油藏专家对多口井储层物性、注水连通情况、固井质量等进行分析,结合压驱工艺适用性,最终选取B13井作为先导性实验井。其次落实工艺设计。项目组积极对接大庆油田相关专家和有限湛江分公司项目组,多方联动,通过建模模拟、管柱校核、实验评价等方式,确定了工艺方案,通过有限湛江分公司的专家审查。
“压驱液是决定压驱效果的关键。”在接下来的实施推动会上,工程技术公司完井首席工程师张亮一针见血地指出。
作为压驱技术的关键,驱油压裂液(压驱液)决定着作业效果。涠洲12-2油田的储层温度达130℃,对压驱液的性能要求很高,同时国内外尚未见到使用海水配制压驱液的先例。

年初,有限湛江分公司要求务必在两个月内完成压驱液研发。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技术研发小组和矿场实施小组高效联动,滚动开发,边研究、边调整、边优化,在推出10余种驱油剂配方的基础上,通过关键基团的优化和改性,设计出专用驱油剂。
接着,研发小组攻克超低界面张力难题,多种药剂配制成压驱液,与原油混合后的油滴形态良好。随后,研发小组一鼓作气,将低摩阻、低伤害、低成本、高驱油效率等难题逐一攻克,最终形成了采用海水配制的高效驱油压裂液体系。
大胆突破,打造海上压驱作业新模式
“与陆地压驱作业不同,海上压驱主要受制于场地面积以及供液。由于B13井压驱规模达到12000方,刷新了海油单井压裂液用量之最,对压裂设备和供液要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程技术公司项目现场实施负责人冯殿阁说。
为此,项目组组织施工人员3次登上平台现场调研,对平台面积、承重、供液储液能力等进行多方考察对比,研究确定采用“模块钻机+支持平台”的复合作业模式。

大型压裂设备整整齐齐放置在被称为支持平台的大型自升式钻井船上,在B13井旁边“安家”,统筹解决了油田现场平台甲板能力不足及供液问题。

“这次压驱作业,我们首次实现了纵向105米跨度的分层段压裂;首次应用150℃高温封隔器实现两层有效规模压裂;首次实现了压驱压裂一体化8方/分钟供液施工;全面形成了压裂方案,压裂管柱与工艺,压裂液和施工泵注4个团队,为海上低渗油田提高采收率蹚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开发的新路。”张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