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暨第三届能源与环境经济学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厦门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林木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分别致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多个高校的60余位学者参会。
林伯强教授在《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6》发布词中提到,2016年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旨在为中国现阶段提高行业能源效率提供详尽充分的数据支持和理论分析,并针对当下能源热点问题如可再生能源与储能发展、“十三五”能源战略规划进行研究。报告研究认为: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能源供需已经由不足转为相对过剩,提高效率逐渐成为能源发展的首要目标,能源市场化改革和有效竞争日益重要。
在主题发言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陈彬教授提出运用自上而下和全生命周期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城市的能源相关水、 水相关能源的清单核算,并基于投入产出和生态网络分析,构建城市系统的能源-水耦合网络,探索城市系统各部门间能源和水内部扭结关系。耦合能源与水资源系统对于减缓城市能源与水资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教授就典型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及路径分析做主题报告。针对行业结构变化和技术体系模拟难、工艺技术参数不确定性影响大、减排预测目标与对应政策措施的关联性弱三大难题,温宗国教授提出了研究行业节能减排管理与政策的技术路线图。研究表明,从全行业节能看,技术途径比重大于结构途径,大部分行业的结构节能的贡献率随着时间推移在增加,结构节能途径的作用显著。
林伯强教授在发言中提到,中国的能源消费高度集中在重工业,由于重工业对经济增速敏感,去库存因素导致中国能源需求大起大落,以及电力消费和GDP增速的大幅度背离,而目前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扩大了能源需求周期性波动。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处于绝对主导性地位,按目前产业和能源结构,只有很低的能源需求增长才能防止煤炭消费反弹。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中国能源需求还将持续增长,中国的煤炭峰值很可能还未出现。
此外,林伯强教授认为,在目前的产业和能源结构下,发展所需的能源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和建设速度。有选择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减少产能浪费,也为中国国内“去产能”和国际“产能走出去”赢得时间 。今后需要选择必须、急需、有效减少产能、且满足多重发展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选择的基本原则。
会议期间,与会者围绕“十三五”时期中国能源变迁、经济新常态与能源发展、新能源发展等展开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中国能源改革与环境治理问题,成为与会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经济系主任郑新业教授在会议闭幕总结时提出,期待青年学者重视中国现实能源与环境问题的突破性、创新性研究,共同推动学科领域发展。
(刘畅 张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