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海上光伏方面,面临案例经验少、配套政策不足等用海问题,以及海洋环境风险带来的技术、经济等多重挑战,目前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阶段。
在多位业界人士看来,对于海上风光的高景气度预判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也不可忽略其制约因素。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家补贴全面退坡,风电降本和招标进度超预期,这些事件固然使得行业成长性增强,不过也暴露出恶性低价竞争等问题,给企业经营带来负面影响。海上光伏方面,面临案例经验少、配套政策不足等用海问题,以及海洋环境风险带来的技术、经济等多重挑战,目前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阶段。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业界普遍认为,即使福建省的海洋资源更具优势,但要达到低至2毛钱一度电的成本,可能性也极小。反常价格暴露出的是企业为抢占有限的资源指标,竞相开启“价格战”。
“企业愿为长远的开发权而牺牲一时的利益,后期可以从绿电、碳市场等方面获得回报。政府和行业则不愿看到这样的恶性竞争,认为它们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这两种立场都可以理解,未来的市场走向将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林伯强说。
林伯强认为,随着各地示范项目的探索和推进,困扰海上光伏的结构安全等技术问题可能逐步化解,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案。但是,它对于海洋生态的影响尚待观察和论证,这或许也是地方推进海上光伏规模化的力度远不及海上风电的主要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