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CCUS项目开始加速起步,且规模不断扩大。
8月,中国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开始正式投产运行,标志着中国CCUS产业进入商业化运营。
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以及长期依赖煤电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实现碳中和的难度。学界认为有两条可行的碳中和路径:CCUS+化石能源,新能源+储能。
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牵头编写的《中国⼆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表示,CCUS是目前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唯⼀技术选择,是碳中和目标下保持电力系统灵活性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钢铁水泥等难以减排行业深度脱碳的可行技术方案。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曾表示,碳捕获技术决定了煤电最终存活多少。
2021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56%;煤电仍为中国贡献了近六成的发电量。
林伯强认为,中国煤电多,应该把CCUS当成中国问题来处理,需要以发展风电光伏那样的决心,来支持CCUS。
林伯强表示,对风光储和煤电加碳捕集两条路径的成本比较研究表明,由于储能成本仍较高,当风电光伏占比增到35%-50%之间,风光储和煤电加碳捕集两者之间的成本相当;当风光占比超过50%,煤电加CCS的成本会更低。
对于CCUS的经济性问题,林伯强进行了辩护。他此前撰文指出,CCUS的经济性评估陷入了成本误区,因为直接将目前的煤电成本加上了CCUS成本,此外“CCUS配合煤电”与“可再生能源加储能”除了经济性的比较,还需要综合考虑中国国情。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