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简称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承担实施的旅大27-2油田某两口移动式注热作业井进入稳定生产阶段,标志着移动式注热技术在稠油开采中得到成功应用。
稠油热采工作中,由于海上平台空间有限,无法安装更多的注热设备,以往只能对单口井实施固定式注热。能否设计一种移动式注热系统,将多组设备安装在一个独立的平台上?这样就可以同时对多口井实施注热工作,同时还可以对无法实施固定式注热的小型生产平台提供热采作业。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的技术人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攻关,终于使这一想法变成现实。
啃下硬骨头
在移动式注热设计阶段,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支持平台与生产平台间注汽管线的安全问题。由于大风天气时,支持平台与生产平台存在相对晃动,最大相对晃动量可达几十厘米。恶劣工况下,注汽管线极有可能在拉伸、剪切作用下发生开裂,管内超过300℃的高压蒸汽存在泄漏的风险。
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否则移动式注热只能是一种空想。没有经验可借鉴,一切都要靠自己,项目人员感到了空前的压力。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党员和技术骨干成立了攻关小组开展技术攻关,没有经验就自己摸索,一个设计思路被推翻,就换一种思路。作为小组负责人的乔德康,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在一次吃饭的时候,他自言自语:“能不能设计出一种像弹簧式的管线,装在支持平台与生产平台之间呢?”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经过多次试验和攻关,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组设计出了蛇形补偿管线,经过不断的优化改进,补偿管线经受住了各种工况的考验,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实验要求。面对这一结果,项目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曹妃甸码头的雪
2021年11月7日,河北唐山曹妃甸码头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刺骨的寒风夹杂着小冰粒拍打到人脸上像刀割一般。停泊在这里的移动式注热平台上,项目组的员工们依旧在奋战着。地面工程的安装准备工作按照生产计划继续推进着。
此时,正在进行着设备电缆铺设工作。响亮的口号下,员工们行动一致,笨重的电缆像游龙一样灵活的穿行在设备之间,纷纷飘落的雪花将现场的每个人变成了“白眉大侠”。经过一天的努力奋战,顺利完成了铺设任务。带着一身的疲惫,大家各自回到了宿舍。作为共产党员的陈浩并没有离开,他在对现场设备进行最后的检查确认,对容易出现问题和容易疏漏的环节又重新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问题了才放下心来。他离开现场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大雪将场地设备覆盖的严严实实,在灯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银光。工作时渗出的汗水和融化的雪水使他的工作服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被冻得邦邦硬,他的手脚被冻得几乎没有了知觉。
经过四十多天不间断的努力,顶着刺骨的寒冷,项目人员完成2套海水淡化系统、2套蒸汽发生系统以及2套氮气系统,共40余台设备的安装就位工作,连接的流程管线超过1000米,连接的设备电力电缆超过1500米,焊接高低压管线焊缝200多道。
76个日夜的坚守
2022年1月27日,移动式注热发起了最后的冲锋。项目组人员加班加点开展工作,奋战在旅大27-2油田移动式注热项的现场。
2022年春节,是项目组员工陈勃生加入海油的第八个年头,这是他在海上度过的第四个春节。从参加工作起,父母就对他说要以工作为重。多年来,每个春节打电话,他几乎说的都是同一句话,不能回家过年!虽然有时心里也挺不是滋味,但是想想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想想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也就释然了。参加工作以来,他时刻坚守“组织需要,就是我的责任所在”的信念,随时听从着组织的召唤,本次出海作业他在海上干了76个日夜。
2022年4月7日,在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员工的努力奋战下,旅大27-2油田移动式注热现场顺利完工。本次作业两口井共计注入蒸汽13800吨,注热期间所有设备运转正常,注热任务圆满完成。
旅大27-2油田移动式注热项目的试验成功,验证了移动式注热作业模式的可行性,拓展了平台蒸汽吞吐作业的新模式,对“十四五”时期渤海油田稠油上产300万吨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