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技术差距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参数化共同前沿方法

2019-12-09 11:17:52 作者: 所属分类:学术文章 阅读: 评论:【文章导读】技术差距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参数化共同前沿方法已关闭评论

题目:技术差距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参数化共同前沿方法(Technology gap and China's regional energy efficiency: A parametric metafrontier approach)

作者:林伯强*,杜克锐

期刊:能源经济(Energy Economics)

详细:40卷,2013年11月,529-536页

DOI: https://doi.org/10.1016/j.eneco.2013.08.013

文献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增长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目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11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261.32亿吨/年,占世界的21.3%,比2001年的11.0%有所增长。此外,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将稳步增长,由此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能源供应将继续增加。因此,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

在文献中,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指标来衡量能源效率。在早期的研究中,由于易于使用,部分要素能源效率指标被广泛采用,如能源强度(能源消耗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和能源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的比率)等。此外,在这种测量下,指数分解分析(IDA)技术可用于将能源效率的变化分解为若干影响因素。然而,实际上,能源只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投入。部分因素能效指标没有考虑替代或补充其他投入的影响。因此,部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可能会产生误导。在DEA模型的基础上,Hu和Wang(2006)首先提出了多因素输入框架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即最优能源投入与实际能源投入的比率。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绩效评价。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Hu和Wang(2006)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指标在评估能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摘要:

本文分析了1997-2010年中国30个行政区域的能源效率状况。现有的研究大多忽略了中国各地区生产技术的差异。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引入了一种基于谢泼德能源距离函数的参数化超前沿方法。为了进一步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各地区划分为三类。我们发现,第一组地区(主要是中国东部地区)不仅能源效率得分最高,而且在技术差距率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同时,由于技术水平落后,三组地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的平均能效得分特别低。此外,综合评估忽略了各小组之间的技术差距,往往低估了能源效率。

关键词:技术差距;能源效率;距离函数;参数化共同前沿分析

» 郑重声明:本文由admin发布,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admin共有,欢迎转载, 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