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陆地交通基础设施是否会影响中国制造业的能源与二氧化碳排放绩效?(Will lan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ffect the energy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erformance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作者:林伯强*,陈语
期刊:应用能源(Applied Energy)
详细:260卷,2020年2月,文章号114266
DOI:https://doi.org/10.1016/j.apenergy.2019.114266
文献导读:
制造业是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制造业是一个高耗能的行业,也是中国CO2排放量增长的最大贡献部门。2016年中国制造业的能源消耗量超过了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和西班牙五个国家的总能源消费量,其CO2排放量也占到全世界CO2排放的15.5%。随着中国制造业化石燃料消耗量的不断增加,大规模的温室气体排放与环境恶化问题也伴随而来。中国政府对制造业的能源消耗问题十分重视,2015年由中国政府发布的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中提出:大型制造业工业企业新增能源消耗与2015年相比要下降18%。此外,巴黎协定的签订也使得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受到碳减排的制约,因而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能源和CO2排放效率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至关重要。
基础设施可以影响中国制造业的能源消耗和发展,而且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作用的渠道和范围也各不相同,陆地交通基础设施更是与中国制造业的能源效率问题联系紧密。近年来,陆地运输是中国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计划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公路投资1.65万亿元。中国作为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国,其制造业能源和CO2排放效率的提高将可以实现全球节能和缓解全球能源问题。因此,了解经济现实中的变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的陆地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对制造业能源与CO2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考虑环境因素后,研究中国制造业的能源和CO2排放效率的文献较少,就陆地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制造业能源和环境效率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机制进行探讨的文献更是匮乏。本文采取两阶段分析的方法,希望通过实证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制造业的能源和CO2排放效率的趋势如何变化?不同区域间的绩效表现差距是否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陆地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制造业能源和环境效率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机制是怎么样的?这种影响是否表现出区域差异性特征? 我们又该如何针对性的设计政策来指导和促进陆地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能源和环境绩效?
摘要:
2016年中国制造业的能源消耗超过了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和西班牙五个国家的总能源消费量,占到了全世界能源消费量的12.8%。与之对应,其CO2排放量也占到全世界CO2排放的15.5%。另一方面,近年来陆地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成为了中国政府工作的重点,然而却鲜有文献就陆地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制造业能源和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因此对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机制研究对缓解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利用基于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出中国各省制造业的统一效率指数及能源和CO2排放绩效指数。虽然各省制造业能源和CO2排放效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中国不同区域间表现出很强的异质性特征,区域间绩效表现差距也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为了重点探讨影响中国制造业能源和CO2排放表现的因素,面板Tobit模型被使用。结果表明陆地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源价格,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制造业整体的能源和CO2排放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陆地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作用机制被深入剖析。陆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通过形成规模效应、实现电能替代、加快区域交流和淘汰落后产能等多种影响机制影响制造业绩效。与全国层面的结果不同,从区域视角上看,东部地区陆地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会对制造业的能源和CO2排放效率产生负向影响,而能源价格也会对中西部制造业效率的提高起到抑制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希望能给政府的政策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陆地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和CO2排放效率;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