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国商业部门的区域能源效率:新兴能源消费者(Regional Energy Efficiency of China's Commercial Sector: An Emerging Energy Consumer)
作者:林伯强*,王爱伦
期刊:新兴市场金融与贸易(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详细:52卷,12期,2016年10月,2818-2836页
DOI:https://doi.org/10.1080/1540496X.2016.1224176
文献导读:
在工业革命之后,能源成为经济中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投入因素之一。 2014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耗达到2972.1万吨煤当量(以下简称Mtce),大于美国(2298.7百万吨),占世界的23%。 2004年中国消耗了1466.8万吨一次能源,这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更快,并在过去10年中翻了一番。而且,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意味着其能源需求将稳步增长,从而能源供应压力也在持续增加。因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效率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以下简称EIA),商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是指商业建筑消耗的能源。商业建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商店,办公室,学校,教堂,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医院,诊所,仓库和监狱。农业建筑,住宅和制造业建筑不包括在内。由于大多数商业活动都是在商业建筑内进行的,因此商业能源消耗约等于商业建筑的能耗是有道理的。中国的统计数据按经济活动分类,没有关于中国商业建筑能耗的精确统计数据。因此,我们通过增加EIA定义的商业建筑内应该发生的所有活动来构建中国的商业部门。因此,本文将批发和零售贸易、酒店和餐饮服务以及其他作为中国商业部门的总结。
摘要:
本文采用参数化前沿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1995年至2013年中国商业部门的能源效率及其动态绩效。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部门的能源效率普遍较低,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和巨大的节能潜力。相对于生产前沿面,中国东部的商业部门具有相对较高的能源效率,而中国中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相对较低。此外,中国商业领域的动态能源绩效表现在此期间有所改善。科技改进是提高三个地区商业部门能效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中国商业部门,能源效率,前沿面方法,技术差距,Malmquist指数